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文章
便民服务
当前位置 :  > 内容

合浦县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落实情况总结

发布者: 来源: 作者:佚名 时间:2017-11-03 09:43:12 浏览:


为促进我县特殊教育事业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根据制定的《合浦县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要求,我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现就合浦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7年春季学期,我县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校现有学生40人,教师13人,开设有培智班4个,聋哑班1个。随班就读学生135人,其中学前教育28人,义务教育106人,高中教育1人。

二、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县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工作,把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作为当前和今后特殊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县政府成立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合浦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负责全县特殊教育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的发展规划、管理和业务指导。为了夯实工作责任,县政府将特殊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健全和完善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定期对特殊教育事业进行专项督导。

(二)精心安排部署。按照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布局,在广泛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县政府出台了《合浦县特殊教育提

升计划 (2014-2016)实施方案》,明确了推进特殊教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了特殊教育推进力度,确保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顺利实施。

(三)保障特教经费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区、市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按照《合浦县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2016)实施意见》的要求,每年尽最大努力安排一定的特殊教育专项经 费。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支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基本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配备、教师培养培训、教学研究、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巡回指导等。

2011年,国家投入300万元对我们学校进行整校搬迁,其中80万元用于设备购置。新的综合楼已投入使用,计算机室,图书室,多媒体室,校园网络,教学专用教育,舒适的办公设施,为适龄学童教育、教学及生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015年以来,我们学校借助提升特殊教育机会,取得建设资金共计75万元,相继建成感统教室,舞蹈室,语训室等,铺设了塑胶跑道,配备了IPD、单反、摄像机、投影等,这些条件的改善和使用,极大地提升了教学品味。我们利用这些设备,录制微电影,丰富学生在校生活;让学生在校生活丰富多彩。

(四)落实管理制度。

1、随班就读:据调查我县目前共有135名三残儿童在学校随班就读。合浦县特殊教育学校利用资源优势,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为有随班就读需要的学校提供特殊教育资源,如资源教室设备的使用、选派骨干教师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进行业务支持、随班就读指导、信息咨询,共同研究、解决随读中出现的问题。

2、送教上门:2015年12月学校研究决定增招培智班,在合浦县特殊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全面开启招生报名和组织入学筛查评估工作,经筛查评估,县城范围内适龄入学儿童中诊断出11名重度不适宜在校就读的孩子,根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要求,以及考虑到孩子家长迫切请求学校能给予受教育康复的机会,最终决定开办一个专为适龄重度儿童服务的“送教上门班”。

学校开启此项工作后,首先成立了送教上门工作领导小组,初步撰写了工作实施方案,确立了“定期送教上门、分期培训家长,分批到校实训、期末评估慰问、规范档案资料”等五结合工作模式。第学期分6-10次深入学生家庭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根据学生施教需求或开展文化课教学,或开展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或将简便易行的康复技巧传授给学生家长。每次送教结束后请家长在服务记录表上签字确认。还公开班主任的电话、QQ号等联络方式,随时接受学生家长的咨询的访问。

3、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医疗康复技术培训,积累经验。针对残疾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运用相应的教育手段、医疗手段和康复手段,增强残疾孩子缺陷补偿的效果。通过专业康复医生的介入、在特教教师专业培养课程中增加医学知识、初步形成 “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各有所长”的特殊教育特色,通过康复医学的应用,帮助因各种原因导致身心障碍者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能,通过功能的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以恢复运动、语言、心理、认知以及个人自立所需的其他功能,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初期的教育康复实践主要开展了如下几项工作:

1.根据入学教育筛查诊断结果,遵照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理论,为每个学生制定出一份《学校结合个别化教育康复训练草案》。在逐一征得家长的认同后形成正式方案。

2.订购教材、采购家教学习机,添置必备的便携式康复不同的测量评估工具,第学期分6-10次深入学生家庭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根据学生施教需求或开展文化课教学,或开展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或将简便易行的康复技巧传授给学生家长。每次送教结束后请家长在服务记录表上签字确认。

3.期中分批安排学生家长带着有康复需求的重度障碍学生到学校康复室接受康复训练及接受进一步的家教指导。

4.学期末会同学校领导开展慰问和进行阶段性学业及身心能力评估工作。

5.每学期结束后,及时梳理评估数据,撰写工作总结,整理图文资料入档保存。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社会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及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家长不配合、不愿意承认孩子残疾。对残疾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教育重视不够,受教育程度偏低。

(二)筛查认定困难。对于在校随班就读或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能够及时进行统计,但对于未入学残疾儿童一是统计困难,二是认定困难。“有证不对状”、“有病无证”现象较多。

(三)对特殊教育学校及随班就读缺乏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一是财政投入力度不足。我县贫困,财政收入低,尽管县政府很重视且在努力投入,但还不能满足全县特殊教育设施设备、教师教研培训等经费需要。二是特教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教学、康复设备严重不足,影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错失了残疾儿童做好的教育康复机会。

(四)特殊教育学校存在专业教师短缺、编制不足现象,全县特殊教育质量会受影响。

(五)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对部分随班就读的儿童重视不够。

四、下一步解决办法          

1、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教育、民政、卫生和残联等部门相互协作,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逐步提高3-5周岁(或4-6周岁)残疾儿童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率和水平。

2、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协调各级财政部门,全额保障特教工作者的工资、福利、津贴;保障学生公用经费足额到位。提升经费保障能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4、重视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大指导和监控力度,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努力降低辍学率。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